您好,欢迎来到家电中国![登录] [免费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董明珠VS雷军:10亿元商业对赌的深度解析

发表时间:2014-04-15      点击量:5272      来源:家电中国网
这场钛金版的商业对赌,不但使去年马云和王健林的1亿元对赌黯然失色,同时也激起更具话题性和争议性的舆论风暴。

对于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来讲,最聪明的成长策略就是紧随科技领域的变化,应时顺势而为。再具体点讲,就是身为Android系的先锋代表,应该坚定“跟随模仿”战略,成功复制苹果公司的商业模式,间接参考三星公司的创意灵感,然后最大程度本土化和特色化,并以高性价比优势和快速反应能力,快速占领市场。至少目前来看,小米公司一直是这么做的,它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也在于此。至于雷军说的“专注、极致、快、口碑”七字诀,则是正确的废话,参考意义不大,因为套到许多成功的(互联网)公司身上也都讲得通。 只有洞悉了小米的商业秘籍,对其未来的预判才会相对容易些。假设雷军及其团队能一直保持头脑清醒,未来几年不犯太过保守或轻易冒进的错误,那么以最乐观的估计,小米2017年的营业总收入有望突破2100亿元。其中,小米手机收入可以达到1100亿元(出货量或能突破7000万台);小米电视收入可以达到400亿元(出货量或达到2000万台);小米平板收入可以达到300亿元(出货量或达到3000万台);小米手表收入可以达到150亿元(出货量或达到1000万台);MIUI、软件及服务收入可以达到100亿元;配件及其他收入可以达到50亿元。 

  苹果公司产品销售结构示意图(2013年苹果公司财报) 如果说格力的预测数据还有些事实依据的话,那么小米的这组预测数据就有点信口胡说之嫌。因为小米还是个诞生不久的婴儿巨人(Baby Giant),未来的“三头六臂”怎么长,还真是说不清。但考虑到小米的模仿跟进战略,参照苹果公司的发展路径和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小米的未来产品结构和收入成长,也许摆脱不了类似的发展布局和成长框架。 

  ——小米手机。到2017年,小米手机或和现在的苹果手机一样,能够完成7次迭代。应该坚持的还是小米系的中端机和红米系的低端机两大产品线。间或有可能玩些“私人定制”的准高端或钛金级发烧机型,譬如叫“金米”。根据IDC预测,2017年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将增至15亿部,从增长率看,除中国外,巴西和印度也位列前茅,届时大概44.9%将销往中国、巴西和印度三个国家,其中中国的出货量达到4.6亿部。看懂了这个预测,我们便也恍然明了雷军为何聘请巴西人Hugo Barra(雨果·巴拉)不做老本行(他之前任谷歌的Android产品副总裁),而是担任小米全球业务首席官的理由了。当然,小米的海外战略,借文化优势和地缘优势,第一步肯定是大中华区和东南亚。譬如最新消息宣称新加坡将是小米出口的第一个国家。可猜想的是,新加坡130万外籍劳工(印度人居多)或许成为小米手机最主力的消费群体。扯到这儿就忍不住想多扯一句,出口东南亚的小米机型,强烈建议多搞些“土豪金”色系,大屏幕,全金属外壳,如果再能刻些繁复的花纹就更好了。总而言之,到2017年,小米手机出货量超过7000万台绝不是梦想,而且海外市场的贡献率可能超过30%。 

  ——小米电视。到2017年,小米电视的价位可能降至2000元以内,47英寸屏幕估计不变(但会更薄),性能则会大幅升级,裸眼3D成为标配,音效更棒,声控系统会有质的分跃,譬如声控换台、声控搜索、声控点播等成为最主流的操控方式。只要小米在硬件方面做到集成最优,成本最低,在软件方面创新不断,用户体验不断优化,那么2000万台的出货量,肯定不是问题,甚至可以说太保守了。未来5年的消费市场是什么?是九零后结婚成家的高峰期,是“两个年青人独立拥有第一台电视”的刚性需求时期;是八零后改善居住条件,以及孩子长大需要购买“家庭第二台电视”的需求旺盛时期。不智能,或智能化不够好,九零后的小俩口会很不习惯,零零后的孩子也是不会答应的。而对这两个主力消费群体而言,无论与目前市场其他智能电视对比,还是将要出现的苹果电视(I-TV)相比,性价比极高,体验很棒的小米智能电视无疑都是非常具有杀伤力和诱惑力的。 

  ——小米平板。小米要出这款产品已基本是铁定的事实,最终可能也如苹果一样,出Pad和Mini两款,基本款和苹果竞争,MINI款和亚马逊的Kindle竞争。毕竟,放眼全球,除了苹果和kindle,还没有哪一款平板既出位又出彩。我们必须坦承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小米高性价比的核心竞争优势,源自对相关硬件集成的深刻理解和全球供应链的精准整合上。哪个厂家不服气,可先推出一款同样价位、同样配置的机型PK下再说。何况,在操作系统方面,小米的MIUI恐怕是全球范围内对Android优化最好的。所以小米平板的推出,是小米放大其核心竞争优势,求取规模效益的必然扩张路径,也是小米在全球范围内准备“攻城略地”的战略前奏。对米粉和消费者来讲,只需做好再一次疯狂尖叫的准备,而对竞争对手而言,则需要好好反思了。 

  ——小米手表。不出意料的话,小米的智能手表应在未来两三年内上市。小米最可能,也最应该做的是两款。一款针对老年群体,权当叫“银米”,主要分黑、红两色。除了打电话基本功能外,若能集成测血压、测心跳等健康管理功能,以及听广播、语音拔号、语音对讲、语音提醒、语音天气播报、语音公交查询、语音导路等适合老年人需求的生活服务功能,价格再可以控制在1000元以内的话,那么一定会成为一款比“脑白金”还要火爆的超级产品了。另一款则针对学生群体,权当叫“青米”,可分五彩或七彩系列。除了电话功能外,再集成跑步、跳绳、测血压和心跳等健康管理功能,以及GPS追踪、个性闹钟、家长提醒、课程表、英汉词典、学生计算器、录音、语音聊天、音乐管理等学习娱乐功能,价格可控制在800元以内,那么这款产品也一定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在硬件集成和成本控制方面,小米应该不会遇到多大难题,关键还在于基于MIUI操作系统基础上的软件优化和应用开发。小米如何深挖“粉丝经济”的潜力,当然是要靠产品说话,要靠服务说话,也要靠创新说话。至于未来市场的预测,美国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最新发布的数据表示,今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仅为100万块,但2018年有望达到3600万块。但我以为这样的预测太过保守,如果小米手表在功能设计上有针对性的突破,加上一贯的高性价比优势,这两款玩具版、中低端的准手机替代品,可能单是中国的销量,都有可能突破2000万台。最后要补充一点,小米智能手机要引爆市场,还假定在一个前提,那就是未来几年内手机支付、刷卡已经非常成熟普遍的前提下。因为对于老年人和儿童而言,戴块手表刷公交卡或买菜什么的,自然要更安全和方便些。 

  小米的另一种可能  鉴于未来智能手机庞大的市场想象空间,以及对“移动互联网入口”的非理性抢夺,未来两三年内,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依然会非常激烈,甚至会非常疯狂。面对苹果、三星、诺基亚(微软)、亚马逊等国外IT巨头的虎视眈眈,我以为国内好多企业,疯狂抢做智能手机,实在有些不智。至少有一点,既然绝大部分都采用Android的开源操作系统,为何不统一使用MIUI呢?干嘛非要自己开发呢?这不但给消费者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学习成本高不说,也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体验。人人都在谈闭环,人人都在抢入口,问题是除了都堵在“人文和科技的十字路口”外,也没见哪一个突围,变得有出息些。 

  如果我们相信信息产业的“70-20-10”律以及手机生态系统“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就必须老实地承认,全球范围内的智能手机市场,我们国家可能出不了老大,但齐心协力,培养一个老二还是有可能的。现如今,国内众多智能手机企业挤在一起,拚得头破血流,就争那不到10%的利润市场,有意思吗?当然,许多企业不是不承认这个规律或效应,而是都自信自己有能力成为控制中国市场20%份额的“老二”。 

  自然这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小米横空出世以来,许多IT界的大佬都已经开始认真反思。譬如不久前联想CEO杨元庆曝光的内部邮件,就反应出要向互联网业务模式学习和转型的态度。其实也反应出一种实实在在的焦虑。坦率地讲,我佩服杨元庆的勇气,但并不看好联想的转型。正如许多大企业一样,联想也患有“行业傲慢”、“思维惯性”、“利益格局固化”等大公司病,具体表现就是什么都想当老大,对新事物理解容易套用传统工业思维,想改变又受制于部门利益的相互制衡,于是制造起产品来,永远都是匆匆忙忙设计,匆匆忙忙推广,一旦失控又匆匆忙忙叫停。这几年来联想一直忙着转型,但总给人以上气不接下气的慌乱之感。其实联想重新定位的思路很简单,那就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不是品牌塑造,也不是产品制造,而是供应链的管理控制和销售团队的强悍高效。 

  那么我们不妨顺势思考下去。未来是否会有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由柳传志、任正非这样的大佬出面,在小米发起的第五轮融资过程中,高调介入,来一次更高层面、更大手笔的深度整合。除了强势资本注入外,甚至可以把联想和华为的手机业务都融入进来。以当前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为例,联想、华为差不多都在5%左右,未来一两年小米的份额也应该差不多。如果三者合一,就基本占据15%以上的市场份额,也唯有这样的规模体量,一方面才能加速国内智能手机行业的洗牌,减少不必要的资源内耗,从而更好地澄清市场环境,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另一方面我们的国产智能手机也才能更好地优化资源和积累实力,从而应对未来更严峻的挑战,去和国际IT巨头一争高下。 

  试想一下,小米强大的前端服务和软件设计能力,加上华为强大的科技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再加上联想遍布世界各地的销售网络和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这三家企业如果尽早结成联盟,或融为一体,真正做到虚实结合,强强联合,那么世界将会怎样?对,除了苹果和三星,一定会强势涌出一个可与两者相抗衡的“第三极”智能手机品牌。这个中国造的品牌企业,其市值快速超过1000亿美元,也应该不是什么梦想。 

  问题是,三家公司的大佬可能都放不下一些“执念”,那就是谁收购谁的问题,谁是老大的问题,将来养育的孩子叫什么名字的问题。这些层面的问题,已经不属于商业策略或双方搏弈的问题,而是如何摆正人性欲念的问题,如何绽放气魄格局的问题。 

  最后一点感悟 

  以一万字的文章体量对一场赌局进行深度分析,根本目的不是论证谁输谁赢,而是期望回归商业本质,认真讨论一下传统制造业和新型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优化互补之道。 

  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正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言,开放型制造平台,是未来发展大势所趋。传统制造业的大厂房、生产线、仓储物流等“重资产”的价值永远存在,改变的只是互联网模式下的流程优化和潜力激活。譬如以后大家在网上可以直接在虚拟的智动化生产线上订制自己喜欢的空调、电视、汽车等产品,人人都是设计师,换颜色,定款式,或小批量团购,或个性化定制,从而打造专属自己的产品。理论上讲这些都容易实现,因为对于高度智能化、模块化、自动化的生产线而言,只是改变一段编码而已。可预见的未来,跨界合作的双品牌将是大趋势。譬如小米和格力合作米系列智能空调,和海尔合作米系列智能冰箱,也都不是说没有可能。至于传统制造业的物流仓储、售后服务的互联网化,马云和海尔、格力展开或即将展开的合作,已指明了方向,在此就不再赘述。 

  而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结合行业特点和时代变化,其商业模式是永远“轻”下去,还是“半轻半重”,还是“由轻变重”,则要根据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成长基因,审时度势地做出判断了。重的企业不必刻意地一味减轻,轻的企业也不必图面子一味增重。套用李克强总理的一句话,经营企业最重要的还是“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重新回到“董明珠和雷军10亿元对赌“这一新闻话题上。董明珠和雷军都是非常值得敬重的企业家。能成非常之事,必是非常之人,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已足已证明他们的能力和眼光。所以我们做商业观察和分析的,便是不同意他们的判断或说法,也必须尊重他们已成就的事实。然后再从事实出发,仔细研究,认真分析,方能写出有意义的文章。要不言之无物,论之无据,只图我们说得刺激,写得高兴,又有什么意义呢?(来源 艾肯家电网)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末页
分享到:
0

  原创  

志高集团董事长李兴浩:

 见到李兴浩的第一印象,就是他身上毫不掩饰的霸气,张扬的黄色...

统帅彩电刘耀平:再造开

 4月14日,在青岛万达艾玛酒店,沉寂了一年时间的刘耀平重新回归...

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5046929号 网站建设:易势科技

家电中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