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国内彩电市场,新型OLED电视迎来一波不小的“骚动”:包括创维、康佳、长虹等知名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OLED电视产品。但是,此后OLED电视并未大量上市供应。OLED电视依然处于“厂商”概念阶段。
据悉,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推出OLED电视的厂商几乎全部依赖LGD的面板供应。而LG方面自身也消耗一定量的OLED面板——这对于只有一条试验线供应OLED面板的LG而言,一方面意味着“供不应求”的巨大商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下游厂商和消费者只能“饥渴的等待”。在韩国企业大尺寸OELD产能开出缓慢的背景下,本土OLED产业的加速成熟就成了OLED电视能快速普及的重要契机。本文的重点就是介绍一下本土面板企业2年内大尺寸OLED面板的供应可能。
首先,京东方鄂尔多斯的B6线,采用5.5代线尺寸,主要产品是LTPS和OLED技术,已经于去年底点亮,并将于2014年进入量产爬坡阶段。传统意义上,5.5代线并不属于“高世代线”。但是,其玻璃基板尺寸依然可以切割两块52-55英寸的,主流尺寸OLED电视用面板。不过,采用此项切割尺寸的前提是不能使用“四分之一蒸镀技术”——这一技术曾经是全球首条5.5代OLED线,三星次世代显示标杆项目的首选方案。
使用四分之一蒸镀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在OLED材料涂覆工艺不成熟条件下的成品率,但是也使得产品工序更为复杂,是一种过渡技术。同时,这一技术严重损害生产线的经济切割“尺寸的范围”。因此,无论是韩国企业还是本土OLED企业,都在探讨绕过这一过渡技术的方案:包括,整体蒸镀、喷墨打印、激光热转印,等新型技术。
在工艺不断进步的支持下,三星已经确定在2014年提升33%的5.5代线产能。这充分说明了国际市场对这一尺寸线产品的市场的看好。从技术角度看,5.5代OLED线无路采用何种工艺,都最有利于快速形成高良品率的产能;从市场角度看,又能兼顾从几英寸到50多英寸,涵盖手机、平板、PC和TV产品的市场切割范畴。也正是由于其切割范围可以涵盖50英寸级别的彩电核心尺寸,所以笔者也将其作为“大尺寸OLED”面板来考虑。如果小尺寸产品市场出现某种饱和,5.5代线可以兼顾目前“稀缺型”的彩电OLED市场。(虽然这对于OLED材料的涂覆技术、TFT背板技术都是一个挑战,但是这些挑战是主流面板企业技术演进过程中难以绕过去的门槛。——最初,京东方B6线将有十分之一的产能划给OLED产品,并主要面向手机用户。其蒸镀工艺也延续了三星探索性的发展轨迹。)
此外,京东方还在加强基于8代和8.5代线的OLED面板线的建设。这样的生产线可以制造更多尺寸范围内的OLED电视用面板,或者PC和手机面板。京东方合肥8.5代线已经进入量产调试阶段,该生产线规划最初至少用每月2K片的玻璃基板,实验大尺寸线量产线下的OLED技术。初步的技术路线是白光4K OLED(和LG路线相似,京东方鄂尔多斯5.5代线的规划则是RGB OLED,主要面向手机市场)。如果产能和工艺进展顺利,京东方会提升OLED部分的产能。去年京东方开工建设的重庆8.5代线,是一个多种工艺一体化项目,包括非晶硅、金属氧化物和低温多晶硅技术的TFT背板;液晶和OLED两种显示技术;以及触摸屏工艺段等。该项目在明年也将进入量产爬坡阶段:在合肥8.5代线OLED产品试验的基础上,将增加OLED用基板的投入比例。
在大尺寸面板上,京东方还规划了背景8代线的OELD实验,合肥6代线的十分之一产能金属氧化物改造等项目,来为未来OLED产品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京东方还拥有一条新的合肥6代线和合肥高于8.5代线(可能10.5或者11或者11.5代线)的规划。
与京东方的财大气粗比较,国内另两个自主的民族面板企业则要“小气”的很多。华星光电在投产一条8代线的基础上,已经于2013年开工深圳第二条8代线。两条线投资近500亿。此外,华星光电计划在武汉引入6代线,生产OLED面板——其虽然主要针对中小尺寸市场,但是依然可以切割最大两块65寸的彩电用大尺寸屏幕。华星光电已经展示过30寸的OLED试制面板。中电熊猫则将在南京6代线的基础上,再次引进夏普技术,建造一条8代线:后者采用金属氧化物技术的TFT背板,将非常有利于向OLED面板演进。
民族面板企业方面,重点投资小尺寸的天马也在厦门和上海投入了5.5代OLED线的建设。虽然其产能规模远不及京东方,但也可以为本土面板业积累相应的行业经验。其它,本土中小面板企业则集中在2-4.5代线,投入与OLED产品:这些线则与电视产品难以产生直接的关联。
在本土投资的外资高世代线项目包括苏州的三星、昆山的台资项目、广州的LG项目。这些项目由于主导权在外商手中,往往不会第一时间导入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如三星和LG项目用了大量韩国液晶线转产OLED“淘汰”下来的配套设备。因此,韩资和台资面板企业不应成为本土OLED产业崛起的希望。
整体上,本土OLED产业依然处于“实验性阶段”,尤其是大尺寸线产品产能距离大量开出至少还有2-3年的时间。最乐观的估计是2015年本土面板企业能为彩电市场提供每月数万片50英寸级别的OLED面板——这对于拥有过亿电视产能、年仅国内市场销量都达5000万台的本土彩电产业“杯水车薪”。
短期内,本土彩电企业在OLED产品上,依然会依赖于韩国企业,特别是LG的产能变化。这是由本土OLED面板产业依然整体落后韩企2.5年左右的时间所决定的。但是,OLED的加速普及却是不争的事实。
最新消息表明,2013年代表性的55寸OLED电视价格下滑达到50%。分析认为2014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此外,随着LG等企业的量产型OELD线的投产,研究机构DisplaySearch认为,2014年OLED TV市场规模将达到6.8亿美元,较2013年猛增十二倍以上:这种非正常增速将有望保持到2017年。因此,本土企业加大大尺寸OLED项目的试验和建设,加大传统线金属氧化物背板的技术改造,可谓“正当其时”!。(来源 中国家电网)
见到李兴浩的第一印象,就是他身上毫不掩饰的霸气,张扬的黄色...
4月14日,在青岛万达艾玛酒店,沉寂了一年时间的刘耀平重新回归...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5046929号 网站建设:易势科技
家电中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