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产业革新机构(INCJ)、索尼公司、日立公司和东芝公司宣布签署合作意向书整合中小型显示业务,索尼、日立、东芝三家公司进行相关业务的子公司将被整合为一家新公司(名称暂定“JapanDisplay”),以日本产业革新机构为中心设立新公司负责运营。
在新公司中,INCJ占70%的股份,索尼、东芝和日立分别持有10%的股份。在面板行业连续亏损且无转暖迹象的当下,三巨头的联合被业界普遍解读为“抱团取暖”,同时又在面板行业下一项技术OLED的进一步研发上做足了铺垫。
索尼中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签订的是意向书,至于如何建设工厂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未来三家企业都会拿出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最优化的资源整合。”
"意外"的合资
8月的最后一天,索尼、东芝和日立三家企业整合中小型显示业务的消息震惊业界。
三家日企的合资之后,首先感到坐立不安的肯定是夏普和三星,因为整合之后的新公司将会一举坐上全球小型液晶面板的霸主地位。2010年,索尼、东芝和日立三家公司一共占据了全球中小面板市场21.5%的份额,夏普占据了14.8%的份额,三星电子占据了11.9%的份额。
据了解,目前该项合资尚处于意向阶段,INCJ、索尼、日立和东芝计划在2011年秋天签订正式合约,并预计在2012年春天完成业务整合。按照计划,索尼、日立和东芝负责中小型显示业务的子公司的全部股份将转移到新公司。
索尼中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表示,除去上述资产外,索尼目前也不确定还要拿出哪些资产和研发力量放到新公司当中,“但大部分都是要划过去的,肯定要拿出最强力量应对行业的变化。”
有业内人士分析,从技术来看,三家公司在高阶面板技术上各有擅长,日立拥有当红的IPS广视角和MENS等技术,东芝是低温多晶硅面板龙头,而索尼在AMOLED面板累积有很多技术和专利,彼此客户、产品线互不重叠,合并效益很大。家电产业观察家梁振鹏(微博)告诉新金融记者,相对于大型面板行情的萎靡不振,小型面板的盈利却一直比较稳定。
在上述四方发布的联合声明中显示,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球中小型显示设备市场对于高精度、高附加价值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日本企业在高精度显示设备领域的技术优势将成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新成立的公司将充分利用索尼、日立、东芝相关子公司所拥有的全球最高水平技术,并利用INCJ注入的成长资金,设立新的生产线,在高附加值产品市场获得更大优势。同时,通过业务整合可以提高原来分散在各个公司进行生产的业务运营效率,提升产品成本竞争力,树立全球领先公司的地位。
东芝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佐佐木则夫对媒体表示:“本次合作将三家公司的中小型显示业务整合在一起,集中了全球最先进、最具竞争力的技术,将进一步增强新公司的竞争力,东芝将全力支持。”日立公司总裁中西宏明也表示了合作的热情:“新公司集合了三家公司的技术、经验和资源,将进行全球最先进的显示技术的研发,并拥有能力为用户提供具备全新价值的产品。我相信新成立的公司将成为全球最领先的公司。”[NextPage] “拥有全产业链的夏普肯定不会加入到这样的联合当中,所以这三家显示业务经营均存在一定困难的企业进行联合,虽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梁振鹏表示。
大小尺寸之惑
当今年日系企业经历了极为低迷的第一财季之后,这样的强强联合就显得更加重要。
在此前东芝、日立、索尼先后公布的2011年第一财季(4月~6月)业绩报告显示,东芝营业利润为41.2亿日元,同比下滑87.8%;日立第一个财政季度盈利只有29.3亿日元,同比大跌96.6%;索尼第一季度的净亏损为155亿日元。
一位业内人士对新金融记者分析,由于近年来32英寸面板价格大幅下降,实际上生产大尺寸面板生产线并不赚钱,反而在苹果iPhone与iPad的带动下,中小尺寸TFT-LCD生产线盈利能力十分稳定,而三家日本企业重组其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也是着眼于财务上的考虑。
而据记者了解,日本企业长期主导着液晶面板的研发和生产,但在电视用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遭遇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的低价攻势,市场份额降至约10%,并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但在中小尺寸市场,日本企业当前占有约40%的市场份额。
梁振鹏认为,苹果的iPhone和iPad风靡全球之后,各大厂商的触摸屏需求暴增,拥有技术优势的日本企业理应抓住这一机会,"今年二季度苹果iPad销量同比增长331%至1510万台,这种快速增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
与小尺寸液晶面板日益增长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尺寸面板长久的低迷,从LGDisplay(以下简称LGD)无限期推迟广州8.5代线项目就可见一斑。
2011年3月,LGD突然宣布,鉴于液晶面板市场渐趋饱和,决定推迟生产线开工日期。半年之后,在已订好动工日期的情况下,该线的开工却再一次被推迟。
梁振鹏认为,苹果的iPhone和iPad风靡全球之后,各大厂商的触摸屏需求暴增,拥有技术优势的日本企业理应抓住这一机会,“今年二季度苹果iPad销量同比增长331%至1510万台,占据全球平板电脑61%的市场份额,而且这种快速增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
与小尺寸液晶面板日益增长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尺寸面板长久的低迷,从LGDisplay(以下简称LGD)无限期推迟广州8.5代线项目就可见一斑。
2011年3月,LGD突然宣布,鉴于液晶面板市场渐趋饱和,决定推迟生产线开工日期。半年之后,在已定好动工日期的情况下,该线的开工却再一次被推迟。
LGD和参股方创维(微博)均公开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该项目何时才能正式动工。“推迟开工的原因就是近期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上马过多,有产能过剩的风险,或许要等到行业回暖时再进行考虑。”创维集团一位高层对新金融记者表示。
与LGD推迟开工几乎同时发生的是全球最大液晶电视机厂商三星电子宣布已经将液晶显示器平板部门高管职位减少了10%,这是三星为扭转液晶显示器平板部门亏损局面而采取的一项积极举措。[NextPage] 三星在声明中表示,此举有助于帮助公司在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而受影响的高管将从现在起一直休假到年底,届时再在全公司的调整过程中转去担任其他职务。
在对液晶显示器平板部门的高管进行调整之前,三星已经在7月份将该部门与芯片部门合并,并将前液晶显示器业务部总裁张元基(ChangWon-Kie)调到其他岗位任职。
7月底,三星发布了最新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其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18%,降到了3.51万亿韩元(约合33亿美元)。仅液晶显示器平板业务部第二季度的营业亏损就达到了2100亿韩元,该部门去年同期的净利润为8800亿韩元。
自2010年5月份至今,液晶面板价格已连续下滑15个月,各大面板厂商今年最大的任务是如何减少亏损。同时,权威数据公司DisplaySearch也在近期下调了2011年全球液晶电视出货规模预期。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家企业在大型面板领域已经不可能再有太大作为,转而专攻小型面板领域。”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大型彩电企业高管告诉新金融记者。
苹果引发OLED大战?
不仅仅是绕过大型面板,三家日资企业在合资的同时也释放出一个信息:OLED之战即将打响。
INCJ、索尼公司、日立公司和东芝公司发布的声明中完全不掩盖其对OLED技术的青睐。索尼中国相关负责人告诉新金融记者:“索尼公司一直都有自己的OLED产品,比如在专业监视器上就已经比较成熟。”在8月底的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上,索尼就推出了数款尺寸不一的OLED监视器,最大尺寸为25英寸,最小为9.7英寸。
一位家电业界人士对新金融记者分析,JapanDisplay不仅仅是日本显像产业中的一次大动作,“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另一大巨头苹果对上游产业的关注。”
有消息称,苹果对JapanDisplay十分感兴趣,并有意对其进行投资。因这几年苹果的智能手机iPhone和平板电脑iPad热销,使得苹果对面板供应商三星的依赖度越来越大,成为苹果发展的一大隐忧。为了改变这种局势,同时也是为了分散经营风险,苹果希望投资夏普,或者说是新成立的JapanDisplay。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苹果的iPhone和iPad生产线一直是中小型面板市场的最大且优质的单一用户,一旦苹果投资JapanDisplay,无疑将进一步增强后者在行业内的领导力。
其实,苹果的iPhone和iPad之所以被称为“触摸屏革命”或者说开启了“后PC时代”,也是因为该系列产品迅速带动了其他IT巨头如美国惠普(微博)、芬兰诺基亚(微博)、韩国三星、LG,以及日本夏普与索尼开辟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生产线,与苹果的相关产品打响“无硝烟的战争”。三星电子智能手机GalaxyS2今年二季度的销量逼近苹果iPhone,位居全球第二。
而各大消费电子厂商在打响终端战役的同时,也纷纷将战火引向了中上游的液晶面板市场,而被各电子产品厂商广泛应用的OLED技术更是成了面板企业的竞争热点。今年8月,市场传言称,苹果可能将向夏普投资13亿美元,以保障其核心产品的OLED面板供应。另有传言称,苹果准备投资LGDisplay,采购其55英寸OLED面板,进军智能电视领域,进而将产品链扩大至现代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NextPage] 但是,面对未来即将开始的OLED大战,“韩国双雄”三星、LG也做好了准备。8月初,LGDisplay宣布将投资28.3亿美元批量生产下一代面板OLED,并计划在2014年下半年实现OLED量产,其中就包括大型OLED面板;而三星目前已计划将OLED面板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延伸到电视等领域。DisplaySearch最新报告称,到2012年年底前,全球的5.5代AM-OLED月产能将能达到8万片,约为今年年均产能的3倍。
与国外企业的大刀阔斧相比,中国企业对待OLED技术的态度还显得非常谨慎,而且颇为一致。
京东方副总裁兼新闻发言人张宇对记者表示,OLED量产对智能手机等中小尺寸面板生产线影响较为直接,而对大尺寸液晶市场则冲击有限。此外,OLED在大尺寸一直无法量产,就是因为有许多技术难题还没法突破。TCL集团董事局主席李东生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目前OLED技术在小屏的应用中已经相对较多,但在大屏幕上还存在很多技术瓶颈,“OLED的技术基础是TFT-LCD,因此也是最有可能的替代技术,但是目前技术何时成熟还没有时间表,现在所有的积累都是为以后打基础。”
正是出于积极参与OLED产业竞争的考虑,京东方日前宣布投资220亿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设5.5代OLED生产线。
记者从TCL集团内部独家获悉,TCL将会在华星光电8.5代线项目内建设一条4.5代OLED试验线,“明年下半年就可以生产,但这是试验性质的,不会大规模进行生产。”
4月14日,在青岛万达艾玛酒店,沉寂了一年时间的刘耀平重新回归...
家电中国网:老板电器作为中国厨电行业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务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5046929号 网站建设:易势科技
家电中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