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敏
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之际,商务部副部长王超率领的中国企业家代表团也在美国访问。这支近200人的代表团将在7天内走访美国6大城市,代表团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一个新鲜话题上:中国对美投资。
1月16日,代表团抵达得克萨斯州奥斯丁市,出席中美投资说明会。18日,到北卡罗来纳州,出席中美贸易与投资论坛。19日,该团还将在华盛顿出席一场名为“投资美国”的论坛。
中国投资者——这个十年前在美国资本圈还寂寂无名的群体,如今成了美国人眼里的香饽饽,美国各州政府争当中国赴美投资的桥头堡。有30个州的政府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其主要功能就是招商引资。
与此相伴的是中国对美非金融类投资的快速增长。据中方统计,2010年上半年,中国对美非金融类投资额达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全年累计投资额有望超过10亿美元。
中国的真金白银悄然成为恢复美国经济的“看不见的手”。这些投资为美国保留或创造了上万个就业机会,并将在未来数年内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而更重大的是它对中美关系的政治影响。“中国企业的到来给了美国人直接接触中国的机会,他们会发现中国企业家思路和美国并无不同,这会大大增进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减少误解。”长期从事中美间投资并购的美国传世资本创始人陈仲华告诉本报记者。
但潜在的风险依然存在。美国的外资审查制度犹如高悬的一把利剑。美国目前对外资审查保持克制,仅仅从国家安全角度审查兼并收购类外资,但其对国家安全的模糊定义加上中美间的微妙关系,很容易陷中国投资者于不利地位。18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姚坚就公开呼吁,希望美国减少对海外投资的限制。
中国投资:美国“就业拯救者”
不可小觑的是中国企业家给美国人创造就业机会的潜力。
多年来在美国背负“偷走了就业”恶名的中国人,如今悄然在美国扮演起“就业拯救者”的角色。
2010年11月,北京太平洋世纪汽车全资收购通用旗下的汽配公司耐克斯特,收购方不仅保留了耐克斯特公司所有岗位(8600个),还迅速扩招了100名工程师。
类似的故事正在美国各州上演。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或绿地投资登陆美国。在南卡罗来纳州,中国直接投资累计给当地带来了1900个就业岗位。业内人士保守估计,全美受雇于中资企业的美国员工数量以万计。
不过,“就业拯救者”的称号或许有些夸张。至少到目前为止,中资企业在美国的雇员人数远远不及英、日、德等发达国家企业在美国的雇员人数。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中资企业2008年在美国有2400名员工,而日资企业的员工数是69万,英国95万。
不可小觑的是中国企业家给美国人创造就业机会的潜力。“中国企业创造美国就业机会的潜力巨大。现在想来我们这儿投资的中国企业远远超过日本企业,而后者曾是我们州的第二大外国雇主。”南卡州政府亚洲处主任林新伟(John Ling)告诉本报记者。
谁又保证GDP已跃升全球第二的中国不会在未来成为美国的数一数二的外国雇主?
中国日益上升的国力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中资赴美的快速发展。陈仲华认为,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金融“供血”中断,使中国资本有了用武之地。
于是,有了吉利收购沃尔沃,沈阳动力集团与美国企业合资在美国建立大型风力发电厂。
美国地方政府和工会对这些投资的反应整体上是积极的。在贸易保护情绪深厚的密歇根州,汽车城底特律所在郡的郡长菲卡诺积极主张引进中国投资,他在中国设立了郡政府代表处,还主动与中国的汽车城缔结友好城市。汽车业也是中国对美投资最活跃的产业之一。
美国商务部投资促进署署长布利克曼(Aaron Brickman)用“热烈追求”形容美国地方政府对中国投资者的追捧。北卡州商务部长克里斯克称中国是该州招商引资的首要目标国之一。
在政府财政吃紧到要裁员的情况下,美国联邦政府和部分州政府仍不遗余力扩大对华招商。美国驻华大使馆2010年增加派往中国的商业外交官人数,南卡州则扩大了拨给亚洲办公室的预算。
“招商引资”与消除误解
美国地方政府有为外资提供便利的更大空间,可以信贷支持、地方税收优惠等吸引外资。
中美两国政府和民间为帮助中国企业赴美投资作了一系列铺垫。
2010年11月以来, 两国高级商务官员频繁互访,交流投资。
2010年11月,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和投资促进事务局局长张维新一行访问美国三州一市,宣传中国投资战略。
同月,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武汉与企业分享赴美投资的规则。
外界相信,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期间将参观中资汽车零部件厂,而且,届时将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步伐应更大一点。
更早关注始于地方政府。2010年7月,中国外交协会副会长、前驻美大使周文重带领一批中国企业家在阿拉巴马出席美国南部州长会议。16个州的政府代表和中方探讨如何扩大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会上,希望择优收购美国破产企业的中国企业家,建议美国政府梳理一份可收购企业表。美国政府对中方的建议表示支持。
在协助外国企业进入美国方面,美国地方政府的作用也大于联邦政府。
美国商务部投资促进署署长布利克曼告诉本报记者,“美国联邦政府不向外国投资者提供优厚政策,它在促进投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对外宣传美国投资机会,帮助潜在投资者联络,在法律、税收等方面答疑解惑。”
相比之下,美国地方政府则有为外资提供便利的更大空间,地方政府可以以信贷支持、地方税收优惠等吸引外资进入。它们也是最了解中资情况的美国政府机构。很多州和大城市还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目前,美国有30个州在中国有办事处,招商引资是它们的主要工作。
美国人对中国资本的热情似乎与中国人印象里美国歧视中国投资的记忆形成强烈反差。
“认为美国歧视中国投资,是中国对投资美国的误解之一。”布利克曼表示。
他认为,赴美投资需经过美国政府审批审查也是误解。事实上,每年只有不到10%的项目需要政府审批,而且仅限于兼并收购型投资,绿地建厂型投资不受审批。
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石油公司尤尼科未果,却意外地在中文媒体上捧红了美国投资安全审查委员会。而对美国的投资审查,多年从事海外投资审查的美国律师施莱格( Ivan Schlager) 指出,中国企业不必惧怕美国投资审查,既不可轻视,亦不可过于担忧。只要提前准备,定位交易中可能的国家安全威胁。施莱格说他本人去年经手了6桩中国相关的投资审查,涉及能源、科技、电信等敏感行业,均获通过。
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拉格(Malisa Logo)告诉本报记者,投资安全审查委员会每年否决的案件仅在个位数。
商业外交化解“恐华症”
更多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将带给美国人直接接触和了解中国的机会。
在美中国企业的增加对增进中美关系意义深远。
美国人现在了解中国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自美国媒体的报道。而这些报道就算不是妖魔化,也远没有让美国人全面了解中国。
更多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将带给美国人直接接触和了解中国的机会。“它可以让美国人看到中国给美国带来的实惠,比如中国企业家创造的就业、投资、纳税、捐助等。”陈仲华说。
比如,联想集团就在融入当地社区方面表现良好。北卡州商务部长克里斯克告诉记者,联想如今已是北卡的“优秀雇主”之一。“人们在提到这家企业的时候,首先想到它是一家好企业,最后才想到它是中国人开的。”克里斯克说。
而这些散布民间的商业外交成果有望自下至上增进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更多的投资有望改善一些美国议员对中国的印象。”前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告诉本报记者,他积极主张扩大中国企业来美投资。
赴美投资带来的政治影响不仅局限于美国,也反射到中国。“中国企业家通过在美国经营,学习到美国一些先进的经营理念,比如,企业社会责任、性别平等、尊重员工等,他们会将这些理念带回国内。”陈仲华说。
4月14日,在青岛万达艾玛酒店,沉寂了一年时间的刘耀平重新回归...
家电中国网:老板电器作为中国厨电行业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务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5046929号 网站建设:易势科技
家电中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