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家电中国![登录] [免费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手机吸费魔高一尺 治理何时能道高一丈?

发表时间:2011-01-27      点击量:540      来源:

    “响一声电话”余音未了,“山寨机”内置软件吸费已大范围肆虐,紧随其后的,“吸费”黑手又盯上了日渐红火的智能手机

    从“手机骷髅”病毒,到“僵尸”病毒、“给你米”病毒,智能手机还没普及呢,病毒先普及了。近日来,由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引发的手机中毒导致恶意吸费事件成为业界的焦点,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手机吸费这一“古老话题”的探讨。

    2011年1月,工信部官方网站发出《关于进一步整治手机“吸费”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将加大治理手机“吸费”问题相关工作力度,从五个方面来落实具体工作。其中包括拨测检查、滚动抽查、专项整治行动以及强化证后监督等举措,主要针对“山寨”手机内置吸费软件问题。

    而早在2010年5月,央视焦点访谈就曝光了部分国产手机内置吸费软件事件,揭秘了手机吸费的“黑色产业链”。随后,工信部等政府机构展开大力清查行动,手机芯片供应商、手机厂商等也纷纷表态,结成“正义联盟”抵制内置软件吸费行为。一时间,政府治理、产业链打击、舆论声讨,手机吸费黑色产业链开始遭到各方围剿。然而,半年过去了,虽然手机内置软件吸费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仍然大量存在,以至于两大部委不得不再次重拳出击,力图还消费者一个说法。

    然而,前路漫漫。即便经过整治手机内置吸费软件问题得到了缓解,紧随其后的智能手机中毒、吸费问题又当何时处理?我们不怀疑政府肃清行业毒瘤的决心,却仍忍不住要问,手机吸费方式一再升级、变化、“魔高一尺”,为何我们的监管治理总是要慢其一拍,且显得有些“有心无力”?

    据分析,在手机吸费这条黑色产业链上,各方合作已日渐成熟,“盈利模式”日趋多样化——有人专门制作恶意软件、有人负责分析窃取回来的隐私信息、有人负责分销用户隐私或者承接广告推广……可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吸费”摸索,整个产业链上的不法厂商已经摸清了行业规律和消费者心态,对他们来说,吸费手法升级换代、逃避政府监管可能已经有了一套既定模式,所以,对于监管单位来说,再沿用以前的老思路治理吸费可能有些行不通了,并需要有新的应对措施。

    针对已有的“吸费”手法,在彻查之外,还要深入分析其特点,在各个环节都设下“关卡”,尽量减少消费者步入陷阱的几率。以智能手机吸费病毒为例,从感染途径来说,主要是用户在非正规网站下载了感染病毒的软件所致,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手机软件下载网站、应用商店等加强管理,要求其对提供软件进行一定的安全审查及承担相应的提醒责任;当然,考虑到这种网站数量众多不可能一一监管,所以除对已发现有病毒的网站进行严肃处理外,首先应该保证一些大型的、知名度高的、正规渠道网站上软件的安全性,并对消费者进行安全宣传,尽量减少其在非认证站点上的下载行为。从传播方式来说,吸费病毒一般是通过自动下载软件、自动发送病毒短信等方式对用户手机吸费,这方面可考虑与手机生产厂商、操作系统提供商、手机杀毒软件厂商等合作、对这种非法程序进行控制。此外,运营商方面,在下载、扣费时多提供一些提醒服务也是必要的。

    而更重要的,还是防患于未然。要抢先一步想到各个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及早预防,而不要等到事情爆发了,再去“大力整治”。
[NextPage]    如此才能摆脱被动局面,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消费者的损失。

    手机吸费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利”字当头的结果,这些不法机构一方面是利用了政策及产业链的漏洞来谋取暴利,一方面也存在互相勾结视企业长远发展与消费者利益而不顾的现象,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建议有关部门注重“疏堵结合”,探究黑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既要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也应该对产业链一些环节给予扶持和指导,使他们走上一条“光明正大”的盈利之路。

    2010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突破8亿,随着手机的大范围普及,“手机吸费”问题也将成为广大消费者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联合产业链各环节尽早想出行之有效的监管、防范、治理措施,任他“魔高一尺”,我总能先“道高一丈”。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原创  

统帅彩电刘耀平:再造开

 4月14日,在青岛万达艾玛酒店,沉寂了一年时间的刘耀平重新回归...

沈阳老板电器:努力,让

家电中国网:老板电器作为中国厨电行业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务是如...

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5046929号 网站建设:易势科技

家电中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