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家电中国![登录] [免费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家电“两强模式” 尚未成型 犹需雕琢

发表时间:2011-09-23      点击量:365      来源:

    在不久前过去的2011冷冻年度,格力和美的两大空调巨头“联袂”高歌猛进。据统计,双方的市场份额持续增加,目前合起来已逾50%,空调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仔细想来,类似这样强者恒强的两强格局其实在很多家电行业均渐趋呈现:微波炉之格兰仕和美的,两者份额已达9成左右;洗衣机之海尔和美的系(含小天鹅、荣事达),两者份额和近5成;燃气热水器之万家乐与万和,两者份额和也逾四成多,当然还有豆浆机领域的九阳和美的、高端烟机领域的方太和老板、连锁卖场的国美与苏宁等。

    上述诸对两强之间,现时不论从销售量还是销售额度方面,彼此差距均不大,成齐头并进之势。有点意思的是,上述两强在名字上多少有些对称的味道:如国美和苏宁的美苏争霸,万家乐和万和的两万争锋;而老板和方太则像名流富绅对应名媛靓太,格力和美的、九阳和美的则都是一刚一柔。企业名字上的对应当然纯属巧合,但这些行业形成这样两强格局却似注定。因为从全球来看在众多竞争成熟的行业,最终几乎都是双寡头共同领跑,最著名的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麦当劳与肯德基、耐克与阿迪达斯等,又如国内通讯业的华为与中兴、乳业的蒙牛和伊利等。

    对于这种现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阿尔·里斯就指出:从长远看,任何市场都终将变为两匹马的竞争。最初,某种新类型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如同一个多级的梯子,逐渐地,这条梯子就变成了只有两级。阿尔·里斯举了很多的例子来说明两强法则的必然性,然而在逻辑上为什么最终都是两强,而不是三强、四强?为什么早先的三足鼎立或四大家族最后均变成两强争霸?阿尔·里斯并未给出更多的解释。我们可否这样理解:相对成熟的市场意味着力量的相对平衡,而这种平衡就如天平一样,需要形成两个实力或分量相当的对手把持,才能实现。

    不过,按照有关两强竞争理论,前两名的市场份额至少应达到7成左右,两强竞争才算真正成型;按此衡量,目前国内家电业只有微波炉行业可以称为“两强模式”,其他行业诸多“两强”并未完全成型,基础尚未稳固,有待沓实;而且,部分行业两强谁属也还或有变化和玄机。上述家电品牌两强中,一类是大家电或综合性家电巨头美的、海尔、格力等;另一类则是方太、九阳等厨卫与小家电厂商,这些年来,综合性家电巨头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产业规模与品牌、渠道等形成的系统运营优势不断向厨卫与小家电行业“渗透”,小家电行业相关领先品牌能否守得住仍是个问号?值得一提的是,技术与应用创新也将是左右未来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后来者可以创造一种新技术或新的产品形式去打破原有的格局;一如苹果手机可以凭借IPHONE一款产品便把原来诺基亚与摩托罗拉占据巨大优势的手机市场冲得支离破碎。可惜的是,目前技术战在中国家电业列强竞争中似乎并不明显,两强或众多领军品牌之间的口水战、互相诋毁乃至恶性竞争反而不时发生。这不,国庆黄金周促销将到,不知又会发生怎样的火爆场面!!

    曾经,可口可乐一高层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评点对手百事可乐:他们是一个友善的竞争者,我们尊敬他们的竞争能力,但并不害怕他;假如在这个市场中没有百事可乐的话,我们可能也会制造一个百事可乐出来。简单的言语,折射的是其强大的自信心以及对对手的珍重相惜。中国家电列强之间需要这样的涵养,两强之间只有相互默契,更多地围绕技术、品质或专业、规模等展开良性竞争,互相促动,整体家电市场才能不断成长、蛋糕才能不断壮大,这样的两强才更值得人们尊重,更具意义,也才能真正并驾齐驱成为国际化的强者。显然,就这点而言,中国家电两强模式也尚未成型,对于两强的相处与竞争之道,家电列强们还需要学习、沉淀,有待历练、雕琢。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原创  

统帅彩电刘耀平:再造开

 4月14日,在青岛万达艾玛酒店,沉寂了一年时间的刘耀平重新回归...

沈阳老板电器:努力,让

家电中国网:老板电器作为中国厨电行业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务是如...

新浪微博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5046929号 网站建设:易势科技

家电中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