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全球最大电视机和液晶面板制造商、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商的三星电子,7月末发布2011年第二季度财报,称“受液晶面板和电视销量下滑的影响,净利润同比下滑18%”。
面板巨头LG和友达光电,情况与三星类似。
在我看来,三星“液晶面板和电视销量下滑”在情理之中。经历了2002至2010年8年持续高速增长之后,平板电视已完成对CRT电视的历史性替代,未来可持续增长空间已经不大。换言之,平板电视已进入一个“相对增量”市场,“绝对增量”空间越来越小。以下两组数字最能证明这一判断:2010年,中国平板电视销量约为3500—3800万台,这一数字恰恰是CRT时代电视多年的平均销量值。而DisplaySearch报告称,2011年全球平板电视增速将从2010年的32%下降至12%;2011年上半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增速只有7%,首次低于10%。
这意味着全球液晶面板产能已完全满足电视整机生产需要,新增工厂只会造成产能过剩。
液晶面板产能过剩还以另外一种方式显现出来:2011年以来,液晶面板供求关系打破多年来形成的供求周期律,持续走低超过半年,以至于面板企业不得不寻求“减产保价”。
这,就是即将形成产能的本土面板企业的生存环境。
一个问题再也不容回避:即将诞生的中国面板企业怎么办?
多年来,大陆彩电企业受台、韩、日面板企业控制,不得不忍声吞气地扮演“搬运工”角色。2005年,彩电企业也曾一度讨论“中国到底要不要进入面板领域”,终因认知局限,同时也是受到投资能力制约,未及时进入这一领域。在随后的四、五年里,中国彩电企业深感无面板之痛,最终于2010年下决心进入这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本土企业是京东方和TCL。2010年,两大企业克服重重困难,相继上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至今年6月,京东方率先建成试产;依据计划,9月份TCL的华星光电也将建成试产。
恰恰在这个时候,全球彩电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平板电视彻底完成对CRT电视的替代,进入“零增长”期。迟来的本土面板企业,终于没能赶上最后一班车,可谓“生不逢时”。
实际上,本土面板企业的生存环境,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还要严峻。本轮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下降,不仅有整机需求低于预期的影响,还有外资面板刻意降价的成分,在外资面板企业的战略里,让中国本土面板产业一出生就面对一个残酷的市场,符合它们的战略需求。
本土彩电企业刚刚建构出完整的CRT产业链条,平板电视来了;当本土企业刚刚建成面板生产线,面板的冬天来了。为什么中国彩电企业始终踩不准产业发展的节奏?
这个,恐怕需要从本土企业战略认知的层面来反省。[NextPage]2002—2005年,正值平板电视蓬勃兴起之时,也是进入面板领域的最佳时期,可是,中国彩电企业忙于上马“螺丝刀工厂”,无暇顾及产业链体系的架构。至2005年,日益感受到面板企业巨大压力之后,本土彩电企业一度讨论要不要进入这一领域,遗憾的是,最终“不做面板照样能做好液晶”的观点占据上风,本土企业再度失去进入面板领域的机会。在随后的五年里,全球平板电视持续狂飙突进,年均增速超过30%。在中国市场,平板电视一路直冲至2010年的3800万台销量。这个时候,忍无可忍的本土企业,不惜债台高筑挺进面板领域。遗憾的是,产能尚未真正形成,全球液晶电视已进入“零增长”期——市场成熟期。
显然,对产业发展趋势判断不清,以及战略上患得患失,才是造成本土企业失去进入面板领域最佳时期的重要原因。在这场有本土选手参与的面板竞争中,我们再次落后。而它对彩电整机企业的影响,同样显而易见。
见到李兴浩的第一印象,就是他身上毫不掩饰的霸气,张扬的黄色...
4月14日,在青岛万达艾玛酒店,沉寂了一年时间的刘耀平重新回归...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5046929号 网站建设:易势科技
家电中国网 版权所有